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青县 > 专题报道
  • “孝老家园”里的白发义工团
  • 发布时间:2017-02-28 01:30:41 作者: 信息来源:
  •  提示:青县流河镇盖宿铺村有个“孝老家园”,这是志愿者姚俊林投资30多万元兴建的,并把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定为活动日。去年11月起,“孝老家园”开始供暖,活动日改为每天都举行,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来“孝老家园”聚餐、唱戏、搞联欢,使“孝老家园”成为老人的乐园。而盖宿铺村一群年逾古稀的老人们自发组成白发义工团,为“孝老家园”的老人们蒸包子、熬大锅菜、剪发……长年提供义工服务。

    村里建起“孝老家园”

    走进青县流河镇盖宿铺村“孝老家园”,就听到屋里传来戏曲声,欢快的气氛洋溢在整个院子里。作为一园之主的姚俊林一边忙前忙后地接待老人,一边和义工们准备老人们的午饭。

    49岁的姚俊林是青县流河镇盖宿铺村民,他经常参加各类爱心团体组织的公益活动,慰问贫困家庭、到敬老院里做义工……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姚俊林深深感受到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孤单与无助,于是决定在村里建一个“孝老家园”,让老人们有一个聚会的场所。

    2015年底,姚俊林自掏腰包,投资30多万元建起“孝老家园”。“孝老家园”建成后,姚俊林和其他志愿者商量,决定将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定为活动日。每个活动日,他们都会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来“孝老家园”聚会。“我们会像儿女一样孝敬每一位来到‘孝老家园’的老人,使他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姚俊林说,“孝老家园”建成的消息,慢慢在十里八村传开。老人也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参加活动的老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姚俊林头疼起来:“老人们越来越多,但为老人们提供服务的义工人数却很少,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我只能把家里人全都叫来帮忙。”聚会老人“变身”义工

    村里建起供老人们聚会的场所本是件好事,可是义工数量太少,这可愁坏了姚俊林。了解到“孝老家园”的难处,来参加聚会的几位老人商量后,决定也要做义工,为大家提供服务。

    “咱有胳膊有腿,在家里这些活都能干,来这吃饭、听戏参加聚会那么高兴,咱也得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说这话的是付景山,今年76岁的她是盖宿铺村的普通村民,是聚会的老人,也是帮忙的义工。老人告诉记者,最开始她和4位老人看“孝老家园”里其他义工忙不过来,便主动请缨帮忙,没想到这一帮就是一年多。

    每天早晨6时左右,付景山大娘和其他义工就来到“孝老家园”,洗米洗菜、和面和馅……为前去聚会的老人准备中午饭。“菜单都是我们前一天商量好的,姚园长去买菜,剩下的事儿就交给我们了。”付景山说,别看白发义工们上了岁数,但平时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差。

    “刚开始家里人也不同意,觉得我们岁数太大,怕累着,但是咱闲不住啊,再说这毕竟也是做好事,咱不能光享受不回报。”自从成为“孝老家园”的义工后,每天付景山心里惦记的就是“孝老家园”里的老人,就连感冒发烧也不忘了嘱咐家人代替她去帮忙。白发义工团队不断扩大

    在付景山和其他白发义工们的感染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热衷公益的老人加入到白发义工团。

    “老人们上了岁数,还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做义工实在不易。”姚俊林说,刚开始有5名老人在“孝老家园”做义工,后来发展到16名,再后来干脆成立了“白发义工团”。他们除了每天变着花样给聚餐的老人们做饭,还帮他们剪头发、剪指甲、缝补衣服等。

    “白发义工和聚会的老人们是同龄人,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喜好和口味,所以他们在一起相处的如同一家人。”据姚俊林介绍,义工团里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65岁。去年11月起,“孝老家园”开始供暖,为了让老人们过一个快乐的暖冬,原本定于初一、十五的活动日改为每天都举行。从早晨6时至晚上8时,义工团的成员都呆在“孝老家园”里为老人们提供服务。现在,白发义工团里的老人每天少则要做100人左右的饭菜。每逢初一、十五活动日时,要用50多公斤面粉,5大盆馅儿,包1500多个包子,做300多人的饭。

    不仅如此,“孝老家园”还成立了国学课堂,周边十多个村的100多名中小学生经常到那里学习国学,感受孝道文化。白发义工团的老人们还充当起孩子们的老师,教孩子们做饭等生活技能,还教会孩子们孝敬老人、勤俭节约。

    上一篇:流动的舞台执着的坚守——青县百花评剧团公益演出侧记

    下一篇:中国老龄事业促进会携手青县广旺农庄共建文化养生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