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金山之旅,(https://xueqiu.com/6618661554/338067377)
2025年6月10日,上海将正式执行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梯度降价结果。本次调整覆盖442个产品,以“分类施策、价差导向”为核心规则,通过差异化降幅重塑未中选药品价格体系,同时释放出严控高价、强化市场活力的政策信号。网页链接
一、梯度降价规则:三类药品分层管理
1 未中选最高价药品:价差定档,强制降幅上海对88个未中选最高价药品实施三档阶梯式降价:
◦ 价差倍数排序:以药品挂网价与上海中选价的价差倍数为依据,从高到低分为三档,分别对应30%、20%、10%的强制降幅。
◦ 基准价取低原则:参考药品近一年上海实际采购均价的最高值与2025年3月28日官方推送的“红线价”两者取低值作为计算基准。
◦ 执行结果:与3月红线价相比,平均降幅达20.98%,降幅集中在10%-30%区间,最高降幅超55%(如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
2 未中选非最高价药品:联动最高价,被动调整320个“夹心层”药品需遵循价格天花板约束:
◦ 其议价红线不得高于同品种未中选最高价药品梯度降价后的价格,或直接对标上海中选价。
◦ 结果表现为超半数产品价格未变(54%),其余平均降幅仅8.26%,反映其受间接影响较小。
3 中选二同药品:价差管控,严限利润34个上海本地中选企业(含主供/备供)的同厂牌同通用名药品,需与国采中选价保持差比价关系,仅1个产品因特殊原因偏离规则。
二、关键案例:规则异动警示企业市场策略
拉考沙胺注射液参比制剂(UCB Pharma)的遭遇成为警示性案例:
• 因近一年未在上海发生实际交易,该药未被认定为“最高价药品”,转而按普通过评仿制药处理,议价红线从333元骤降至159.93元,降幅高达51.97%。
• 此案例揭示上海市场活跃度的重要性:长期断供可能导致价格直接被锚定至仿制药水平,并触发全国价格联动。
三、医保支付协同:高价药面临双重挤压
梯度降价同步衔接医保报销调整:
• “价高药”自付比例提升:对408个未中选高价药(非备供),参保患者使用后需额外承担10%(医保甲类/基药)或20%(其他药品)的自付费用。
• 支付基准动态调整:如天津、山东等地明确,价格高于中选价的药品将在原有医保支付政策基础上增加个人自付比例,进一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四、规则演进:从简单降价到精细化治理
相比第九批,第十批梯度降价呈现三大突破:
1 最高价认定科学化:摒弃“原研默认最高价”的惯性思维,引入实际交易数据作为基准,优先选取上海本地采购活跃品种。
2 仿制药最高价回归:此前被忽略的过评仿制药最高价品种重新纳入调整范围,填补规则漏洞。
3 失效机制刚性化:5家未确认降价申报的企业遭采购编码作废处置,释放“不降价即退市”的强硬信号。
五、全国影响:上海红线价成省级联动锚点
上海梯度降价结果已构成多省价格调整的核心参考系:
• 河南、辽宁等7省直接采用上海梯度降价结果;
• 黑龙江、浙江等13省联动含上海价在内的全国最低价;
• 广东要求挂网价不得高于上海红线价与省内最低价。这意味着上海定价变动将通过省级价格联动机制传导至全国市场,形成“上海降价→全国跟调”的链条。
结语:政策倒逼行业重构价值逻辑
第十批梯度降价标志着药品价格治理进入精准化、数据驱动时代。对企业而言,需重新评估三重能力:
1 市场维护能力:避免因区域断供触发价格塌陷(如UCB案例);
2 成本控制能力:30%的强制降幅考验供应链效率;
3 创新转型能力:高价药生存空间压缩下,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方能穿越周期。上海规则之变,实为全行业价值重构的序曲。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