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佛教寺院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尼泊尔,由释迦牟尼所创立。在公历纪元之前的东汉时期,佛教逐渐传入我国汉族地区。据历史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年),明帝曾赐予楚王英诏书,提及他“崇尚佛教的仁慈教义,斋戒三月,与神灵立誓”,这充分证明了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国。到了东汉末年,徐州辖下的下邳国相笮融,利用广陵等三郡的漕运之利,在下邳建造了一座极为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该寺院能容纳3000余人,且寺内还供奉着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首次有正式记载的造像立寺事件。
虽然在此之前,佛教已在中国汉族地区有传播活动,且近年出土并经考证的佛教文物中,也发现了汉代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的陶佛像等遗存,但这些均无法证明两汉兴盛时期已建立佛教寺院。
佛教在三国吴、晋时期,逐渐传播至现今的福建地区。福建,这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其作为地域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是在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那时,为了加强边防,将“福州”和“建州”两府之名各取一半,合而为一,设立了“福建经略使”。在此之前,福建的历史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他设立了闽中郡,其治所东冶(今福建福州)正是福建的一部分。至三国吴时,建安郡的设立标志着福建行政区的进一步发展,郡治建安(今福建建瓯)并领有侯官、建安、建平、延平等8县。到了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郡的设立使得福建的行政区划更加完善,其郡治原丰(今福建福州)隶属于扬州。
2000年版《福州市志》第八册记载,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随后在三国吴、晋时期传入福州。三国时,福州隶属于吴国。在吴赤乌十年(247年),来自天竺的康僧会僧人抵达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宣扬佛法,孙权为纪念这一盛事,特建建初寺。
此外,2006年版《八闽通志》也载明,佛教在汉朝后期开始在东南地区传播,但直到吴孙权在江东建立建初寺,以及在方山建立洞元观后,寺观才逐渐在各郡乃至福建地区普及。
据史料所述,三国时期有“北洛阳,南建业”之称,魏国的洛阳与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共同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吴主孙权深受天竺高僧康僧会的影响,不仅为其在建业建造了南方的首座寺庙,还建起了阿育王塔。这座寺庙被命名为“建初寺”,象征着它是东吴的第一座寺庙。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因故大肆摧毁佛寺,然而唯独留下了建初寺,并更名为“天子寺”。后来,建初寺在战火中损毁,据考证,其旧址大约位于今日南京中华门外长干里的大报恩寺附近。
再来看福建地区,三国时期福建隶属于吴国,当时仅有佛教的传播,并未设立寺院。直到西晋时期,福建才迎来了最早的佛教寺院。南宋状元、福州知府梁克家在淳熙八年(1181)编纂的《三山志》中明确记载,自晋太康年间开始,福州北面就设立了“绍因”寺,此后整个晋朝期间,福州的寺院数量仅增加了两座。
此外,2000年版《福州市志》第八册也证实,福州的寺院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具体来说,太康元年(280)侯官就已有了药山寺,而在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为晋安郡后,福州又增设了灵塔寺(位于侯官)与绍因寺(位于怀安)。这些史料进一步证明了福州的三座寺院均始建于晋朝的太康年间。
至于福清地区佛教的传入时间,目前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已在福清设立。
梁克家的《三山志》卷三十四“寺观类四”中,明确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福清天王院的设立。该院于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创立,成为福清未设县前的首座佛教寺院。此外,《三山志》及其他史籍如明弘治《八闽通志》、明正德《福州府志》等,均将福清的天王寺列为重要寺院之一。1994年版《福清市志》进一步证实,福清在南北朝时期已建有天王寺、芦山寺、钟山寺等多座寺院,其中天王寺为最早。这些史料均表明,南北朝时的梁朝,佛教已传入福清并扎根。
经考证,福清的芦山寺,亦被称作庐山寺或卢山寺,坐落于阳下街道北林村的金鸡山南麓。该寺院始建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堪称福清现存最古老的寺庙。
钟山寺,亦被称作钟山古迹寺,因坐落于钟山而得名,其具体位置在福清市龙江街道的松潭村,或海口镇李厝村,该寺院始建于南朝陈文帝天嘉二年(561)。
另外,福清地区还流传着关于福清最早佛教寺庙天王寺的传说,它坐落于福清县城东文兴里,大约位于现今的龙山街道后山顶、利桥一带,但遗憾的是,该寺院已不存在,其具体位置尚待历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在唐朝和五代时期,福清地区人文繁荣,佛教也得以快速发展。这一时期,黄檗寺、石竹寺、灵石寺等众多寺庙得以兴建,同时,正干、希运、大安、鸿庥等著名禅师均与福清的寺院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福清的佛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这一时期,芦山寺、安福寺等古寺得到了全面的整修,同时,瑞岩寺、招庆寺、水陆寺等十余座新寺庙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招庆寺更在宋景祐二年(1035)获得了宋仁宗的亲自敕赐,彰显了其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然而,进入元代后,福清的佛教逐渐走向了衰落。尽管如此,至正年间诞生的石刻弥勒坐佛,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福清首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从侧面展现了古代福清劳动人民的卓越才华和非凡创造力。
明洪武年间,朝廷实施了“宽猛相济”的政策,对全国的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限制、调整和合并,导致寺院数量急剧减少。至明朝中晚期,福清登记在册的寺院仅存二十余座。
到了清代,福清的寺院数量开始出现回升的趋势,但这已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