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青县 > 专题报道
  • 流动的舞台执着的坚守——青县百花评剧团公益演出侧记
  • 发布时间:2017-02-28 01:28:03 作者: 信息来源:
  •  冬日的阳光明亮而温和,这样的天气对于剧团演出,是难得的奢侈。

    农历正月十三,革命老区青县曹寺镇后洼村广场上。戏台后面,来自青县百花评剧团的演员们上妆、更衣、拿道具,正在紧张地做着演出前的最后准备。台下,早已聚集了众多村民,等待好戏开场。

    从正月初十开始,这支纯公益文化志愿者剧团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新置办了服装道具,在青县十里八乡免费为百姓演出,天再冷也不曾间断。“不论剧场、礼堂,还是田间地头,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演。”青县百花评剧团团长沈秋祥说。自掏腰包为百姓演出

    “咚,咚……”随着文武场伴奏,演出正式开始。第一出折子戏是《秦香莲杀庙》。台上,演员们早已化身秦香莲与韩琪,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演绎着一段关于仇杀与恩义的故事。台下,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精彩处,喝彩声与掌声阵阵响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的表演离不开演员们对评剧的热爱和付出。上世纪90年代,原青县评剧团解散了。剧团的演员各奔东西,大家聚在一起,还是常常聊起曾经一起唱戏的时光,每个人心底的戏曲梦依然没有熄灭。2016年6月,原剧团演职人员沈秋祥发起成立百花评剧团,大家想唱戏的心思又复活了。开始时,他们没有服装、道具和音响设备,沈秋祥和宗成涛两人就自掏腰包。联系演出、定期排练、创作剧本,身兼数职的沈秋祥乐此不疲。他说,希望自己能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让评剧能深入农村,深入百姓的生活,让评剧这门艺术永不凋零。各行各业组成大家庭,自筹资金,白手起家,尽管是一支民间剧团,却也是“卧虎藏龙”,理发师、客车司机、保安,还有厨师……春节期间,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坚持排练和演出,只为能够给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今年43岁的刘庆焕原是青县评剧团的专业演员,剧团解散后,经营起一家理发店。春节期间正是理发“高峰期”,而她却闭店歇业,把时间都放在了剧团里。“能穿上戏服再唱评剧,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刘庆焕说。

    剧团有30多人,很多演职人员家住农村,有的距离排练地点几十公里。为了排练剧目,他们的付出可想而知。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们接连排练了《秦香莲》《包公赔情》《井台会》《花为媒》《牧羊圈》等多出精彩剧目。2016年,他们组织公益下乡演出,进敬老园、爱心团体、革命老区演出等二十余场,受到城乡群众的热烈欢迎。义演背后故事多

    几根钢管,几块木板,一组灯箱和幕布,就搭成了简易的舞台,百花评剧团就是在这样简单朴素的环境下追逐着梦想。烈日严寒下,大锅菜,一人一个碗,就着馒头吃,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没有地方休息,就在后台找个凳子坐着迷糊几分钟。

    一位憨厚的戏迷笑着对记者说:“难得能这么过瘾地听戏,演员们冒着严寒迎着风,太不容易了。”也许,这平实的话语才是最令演员们感动的,也鼓励着大家坚守舞台,坚守评剧艺术。

    舞台上,一个小小的背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仔细一问,是年纪最小的刘紫璇。在姑姑刘庆焕的影响下,12岁的紫璇迷上了评剧,每次排练都不落下。剧团里有夫妻,有兄弟,也有陌生人,对评剧的热爱让他们在公益路上一起快乐前行。

    “经常有人问我,这么走村串巷地唱累不累啊?我说,不累是假的,但累得有价值、有意义。”沈秋祥说,每次他们到一个村,都被老乡们的热情所感染。

    新的一年开始了,沈秋祥也有了新的打算,他们将紧跟时代潮流,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的现代戏,吸引更多年轻人观看评剧,做好文化志愿者,把这门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上一篇:鲜血汗水泪水铸就伟大历史贡献 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学习习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七一”重要讲话

    下一篇:“孝老家园”里的白发义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