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羿凯 杜宇润
某些技术,伴随着与它应运而生的文化,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之后而成为斑驳的碎片,渐渐为后人遗忘。而历史学的目的之一,便是将这些碎片加以收集、整合、复原,还给世人一个原来的模样。在这个西洋手术刀光耀四方的时代,中国外科刀具的历史似乎已经被人遗忘。
人们提及中医,可能脑海中浮现的必定是《本草纲目》、《千金方》、《黄帝内经》等治内典籍,而对于中医的外科,大多数人估计只知道华佗要为曹操做开颅手术,未成,被其杀害。但事实上,中医外科在历史上不但留下过自己的名字,还曾宏大瑰丽,造福苍生。小伙伴们肯定要在此惊叹“怎么可能??!!”那就一起来八卦一下代表中国外科发展的手术刀的历史吧。
古云“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砭针,堪以破痈肿者也。”,又“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无论是《山海经》还是《素问》,都表明了我国古代的医疗技术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已经产生了用石片制成的医疗器具——砭石。砭石包括石针、石努、石镰等。它们的大小没有一定的标准,而是根据用途进行制作。如《素问》中说“制砭石大小”和《灵枢经·痈疽篇》说用“细而长”的砭石等,都是依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而定;但体积不会过大,以能用单手方便地挟持为原则。比如切割脓血的砭石,必须具备一侧磨制锋利的边缘,样子和现代使用的镰刀相似。这就是我国古代医学中所说的“赚(镰)”或“砭镰”。就年代而言,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砭镰”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这件医疗工具,制作原始、粗糙,但是在三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知道可以采用边缘锋利的石片来排血泄脓,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到青铜器时代,人们已开始使用金属制造成的刀、锯、锉和许多其它外科手术器械。这其中,青铜“砭镰”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那时的人们将打仗所用的兵器——“戚”或平头的“戈”,进行缩小,使其刃口进一步锋利。三指捏拿“砭镰”,操作方便,如同刀片一般,可精细削割人体器官。此物从装饰形制看,可以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手术刀。
青铜砭镰
另一件让人难以忘怀的外科器具名唤“九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九针”之名出自《黄帝内经》,依照不同规格与用途分别取名鑱(音蝉)针、员针、鍉(音低)针、锋针、铍(音披)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九针主要是用来针刺治病;也有的可以做外科和按摩方面的用途(和现代针灸差不多)。“铍针”和“锋针”最为常见,它们主要是用于外科手术。铍针针身像剑,两面有刃,多用于切破脓肿排脓;锋针针身圆润,针尖呈三棱形,有锋刃,多用于放血治疗。其用途和“刀”并无差异,因其身量与针几乎等同,随取名为“针”,。
展开全文
九针之图
自此,种种史料文献说明了我国在上古时期便有了“外科手术”的概念。然而在那之后中国的外科历程是否就此停止了呢?答案是:在宋明以前,中国外科手术的水平就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着。
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技术在繁荣的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水平。在唐代出土的文物中已有镊子、剪刀这样的常见外科手术器械,宋代时已有玛瑙刀的出现。而公元1974年江苏省江阴县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医疗器械,其中包括外科手术器械。该墓出土的一种铁质柳叶刀,系外科手术用刀,有尖刃口的一头与现代医用手术刀十分相似。该刀长16.7厘米,宽1.5厘米,铁质。刀端锐尖呈柳叶形,刃口位于刀端的一侧,约长4厘米左右。由于刃口较长,应是切开较大面积皮肤的一种工具。用刀时刀体与皮肤平行,作横向切开,近似现代应用的手术刀。这充分说明,像柳叶刀这样的外科手术器械在明代已广泛使用。同墓出土的还有平刃刀、镊子、剪子、牛角柄铁质圆针。平刃刀刃口位于刀的下端,前方扁平薄锐,约长2.5厘米。刃口较短,应是切开较小面积皮肤和“死腐、余皮”之用,用刀时刀体与皮肤垂直,作纵向切开。出土的两把外科用的铁质镊子,也叫做“大钳”、“长钳”、“钗”等。《外科明隐集》中说这种形状类似于今天的镊子的工具,其用途是“用以枷捏余皮顽腐,以得刀割之便也。”《外科心法真验指掌》也说:“……捏溃疮之腐肉,取之,去之,不可伤好肉,伤则血流。”与某些中医著作中所绘制镊的形状相同。同出土的外科用剪子,大体与家用剪相仿,仅在尖端有方头和尖头区别。此墓出土的两把铁制小剪,是外科手术中辅助刀、针的常用工具。这些古代外科器具的原件现都藏于江阴县文化馆中。同样出土于该墓的牛角柄铁质圆针,它的刃尖呈卵形,已略有磨损,也是当时针灸和外科医疗的常用工具。这些外科手术器械在当时的广泛使用,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发展水平。
唐朝手术刀具
令人痛心的是,在“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大行其道的年代,治病救人的外科手术也渐渐沦为官僚士大夫所谓的“雕虫小技”,“有讥外治为诡道以欺世者”,“或又谓外治非前贤所尚”(吴尚先《理瀹骈文》),这些也都反映了外科医生的地位在当时十分低下。加之以宋明理学、心学的大行其道,“追求本心”之风盛行。外科医生甚至分为两大派,保守派主张用内服药治疗所有外科病,而坚决反对外科手术。在这样的风气的引领下,中国的外科技术开始止步不前,手术器具也较之前没有了重大的突破。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清末,当封建王朝闭锁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垮,西方医学进入了华夏大地。当寒光闪闪的柳叶刀切开了一个个国人的胸膛并立刻为他们解除了病痛,国人才开始反思那些年中医都发生了些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
拨去覆盖在真实历史之上的层层黄土,我们该为我们勤劳与聪敏的祖先感到由衷的赞叹与感激。不可否认,疗效缓慢却以治根见长的中医曾经拥有及时解决外科难题的能力。中医在华夏大地上繁衍数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经久不息,定然有她自身的优势,也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